月份: 2022 年 4 月

  •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序章

    一點都不窮的窮查理

    這本書在架上放了很久,但是實在「太大本」了,所以買來後一直沒有打開來看(這什麼理由!?)明明知道是本經典好書,但一看到這麼厚的頁數就在想「這普通常識也太不普通了吧!」但隨著唸完了15週的精準成長,一直在思考接下來要選什麼書,本來候選書單是

    1. 與成功有約
    2. 心態致勝
    3. 冒牌者症候群
    4. Brag better
    5. 人類大歷史
    6. 富蘭克林自傳

    蒙格全名是查理.湯瑪士.蒙格,是股神巴菲特的一生摯友,也是工作上的合作伙伴,既然知道他是巴菲特的合作伙伴,自然知道這位擁有私人飛機的人絕對不窮!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書名起源於是富蘭克林在1732年至1758年間每年編著出版的「窮理查的年鑑」(也有中文版),但此書其實是多篇講稿的集合,因為蒙格是富蘭克林的虔誠信徒,富蘭克林自傳本來也在我想選的書之中,再加上另外11篇講稿也可以每週一篇來分享,就決定是這本了吧!

    休息了一陣子之後

    休息了一個禮拜沒發文,順便調整一下自己內心的calling,自3月狂忙之後,身體出了一些狀況,在結束幾個重大task後,也就順理成章地休息了半個月,這一休息又遇到疫情升溫,也更自然地待在家少出門,結果反而愈覺得自己好癈…心情更差。身體休息到了,但心情似乎沒調整好,再度落入一個「我一定少做了什麼,我快不行了」的冒牌者心態(咦?還是我該再把冒牌者症候群拿出來複習><)不過自己雖然老是喜歡罵自己不夠認真,但也喜歡給自己設下「夠了,一個禮拜後我要reset」的目標,所以…我復活了!要回來跟大家聊聊天^^。

  • 精準成長 法則15:貢獻法則

    寫著寫著,居然也來到最後一章了,連續15週的週更,也打破了我所有的紀錄;雖然整個點閱率很普通,但至少已經有了開始,還是覺得非常開心。

    作者在最後一章講到要貢獻,就讓我想到亞當.格蘭特的「給予」這本書,也因為公司推行了Giver活動,也才催生了104Giver的種種活動,也因為實際參與了Giver的活動,讓我經歷了一場不平凡的旅程;從履歷診療室到線上模擬面試再到履歷面試講座,甚至拍了課程影片;在付出的過程中,反而覺得自己得到更多的收獲!本來只是幫忙看履歷,然後接到第一場邀約,再來是第二場第三場… 透過學員的回饋,讓我有了更多的信心,原來我也可以幫助別人!再來是為了要幫助別人,我也需要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作者提出了7個培養貢獻的態度,也值得與大家分享:

    1. 自私的人不懂播種
    2. 把人擺第一
    3. 別成為物欲的奴隸
    4. 別受他人掌控
    5. 別期望播種得收,卻收獲得多
    6. 關注培育,而非實現
    7. 高原期人們最終只會不滿

    其中我最有感觸的是第6點「關注培育,而非實現」,我們常講「自我實現」,卻不常聽到「自我培育」, 作者提出了自我培育的概念:

    自我實現從事物中受惠造就好心情為己
    自我培育借助事務服務他人伴隨好心情為人
    自我實現vs自我培育

    自我培育比自我實現更進階,更注重對他人的服務,也因為這樣善的循環,自我成長的力道才能得以持續,我將2022年定為「輸出的一年」,定期分享自己的心得,因為講好了要分享,就會鞭策自己要讀書要成長,另外也會更關注自己的每個行為及決定。

    當河流,不要當水庫

    開始做一些分享會後,有一次跟同事分享當Giver的美妙,我說只有輸入,就像是一個杯子一直裝水,裝到滿了,如果有些雜質跑進去,這杯水就臭掉了。所以除了要有不斷有活水的注入,更需要有輸出,才能讓源源不絕的活水從自己身上通過,而輸出的概念就是當Giver。作者用的比喻是當河流,不要當水庫也是一樣的意思。

    這幾年來也鼓勵了一些人來參加Giver的活動,與其說我貢獻了什麼,不如說我得到的遠比我貢獻的要多太多了,要謝的人太多,就謝天吧!(老梗)

  • 精準成長 法則14:拓展法則

    跳脫框架、思考與行動=>無限成長

    讀到這本書最後兩章了,開始有點捨不得(?)作者不斷地用自身的例子說明如何把自己推向高峰,而最重要及再三強調的重點即是:「改變思維與行為」,誰都想改變,誰都想有動作啊,但是為何坊間還是有非常多的書籍在教人成功呢?因為改變是痛苦的,但回想一下橡皮筋法則,要伸展才有用的小小橡皮筋,每天都在您我週遭提醒著我們勇於改變。

    改變思維與行為

    如果真的不知道從何開始(都看到第14章了,應該是有些改變了吧?)作者還是提供了幾項具體的實踐法則:

    1. 不要想努力,要思考做什麼有效
    2. 別問「我可以嗎?」思考「要怎麼做?」
    3. 不要光想一扇門,思考多扇門

    在職涯過程中,我最常押著自己想的事情就是「怎麼做?」幾個月前被交辦要建構出新的需求管理流程,從一開始的「怎麼又是我?」的負面心態,到「好吧!來想辦法」,再到現在,不只是有更好的管理流程,讓所有使用者及主管在同一個網站同步所有需求管理資訊,最近還開始對外輸出這套管理流程。雖然沒辦法一口氣就讓自己馬上轉換心態,但我的做法是這樣的:

    面對它:先找公司裡的其他主管,聊聊自己的功課,並且問問他們的想法及做法。這時其實心情還沒平復,也找找那些好朋友聊聊自己的心情,當然對方都會給我很正面的回饋,我也更了解別人怎麼做。

    接受它:當background research做得差不多,自己的心情也開始準備好進入到「好吧!這就是我的工作了,好好來接受挑戰吧!」這時開始動手做一些mock up及POC的小實驗,確定自己在正確的路上,但這段路真的很漫長,三不五時負面情緒會來擾亂一下,又會跑回去「怎麼又是我?」的自怨自艾心態。

    處理它:小小POC實驗開始有了成效,逐步放大scale,整個管理流程也慢慢得到共鳴,後續的迭代優化因為一開始架構時已經預先想好可能的選項,不管往哪個方向迭代,都仍在掌握中,也感受到有一套良好管理流程的威力。

    的確也像作者所講的,一路去思考「做什麼有效?」比埋頭努力要重要太多了,另外作者也提醒「任何事進行到一半,看起來都像失敗!」不要太快放棄也是不二法門。

    想拓展能力嗎?3步驟幫助你

    改變了思維與行為,自然需要拓展能力才能成長,作者提供了3大步驟:

    1. 不要只是重複,選擇能做及應做的事
    2. 不再只是符合期待,開始超越期待
    3. 不再「偶爾」做重要的事,要「每天」做

    職涯探索的課程裡,最常需要問學員的一個問題,每年過去,你增加的是「年」還是「資」?做5年一樣的工作,其實跟做1年沒有兩樣;如果一直覺得只有年紀徒長,這時就該作些改變囉!

    一起來改變吧!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