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來到第12法則,好奇法則;身為一個好奇寶寶的我,當然會好奇為何「好奇」可以成為成長法則的一部分呢?(好像繞口令XD)好奇法則跟法則4:反思法則有什麼不同?我的想法是這樣的,反思法則有更多的行動及修正,而好奇法則為「心態建立」的提醒。
別鬧了,費曼先生!
「別鬧了,費曼先生!」這本書是我小時候的愛書,某種程度也建立了我看待世界的態度,所以一看到「好奇法則」,就想到這個科學界的頑童。 而本文作者也舉此人為例,寫了很多的故事,小時候的書已經不知道丟到哪去了,但我一直記得幾個小故事,像是他會看著螞蟻搬家(我小時候也做過一樣的事),或是學日文的經驗(分析出日本人的性格,也讓我對學習不同語言背後的文化感到有興趣),或是有次他說朋友嗆他知不知道某種植物(或鳥?)的名字,他也只是笑笑說「與其知道名字,更想知道這種植物的樣貌及怎麼成長的」這讓我也開始在思考事情的時候,除了「What」,還多思考「How & Why」。非常建議大家去買來看看(現在不知出到幾週年紀念版了)
培養好奇心的10大方法
回到正題,作者又用10大(作者真的很愛10這個數字)方法,來教大家如何培養好奇心。
- 相信自己可以發堀好奇心
- 保有初學者心態
- 問問題比給答案重要
- 花時間與好奇的人來往
- 每天學點新東西
- 分享失敗
- 停止尋找正確答案
- 別自以為是
- 問自己要如何辦到
- 最後嬴得勝利的人是?
問自己要如何辦到
剛出社會的時候,我負責海外子廠的報價評估,一開始前手同事交接時有交待mail出去前要讓她看一下,想不到這一看就是一年多直到我離職,這件事情其實影響我很深遠,後來再換到新的工作,我決定改變方式,剛開始還是會讓前手同事看一下要寄出去的mail,後來我就直接詢問主管及前手,是否我能自行處理了。我改問自己「想要繼續這樣一直報告下去嗎?我要如何才能停止這些?」
前幾年,因為工作進入穩定期,開始想做一些不一樣的事,我就開始思考,既然我很會主持會議,也很會講話,也許可以變成一名講師,但當時的我連一場課程都沒上過(部門分享會不算)怎麼可能?後來我就用幾年的時間,把成為一個專業講師的拼圖慢慢拼起來,居然也有些小成果。
帶著好奇心去過生活吧,好奇心雖然能殺死一隻貓,但也能帶來成長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