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涼好讀書

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

  • 留白工作法

    三?世代的您最該看的書

    忙盲茫世代
    忙?盲?茫?

    連假過後,工作及外部邀約一下子湧了進來,手邊的書單也反應了最近的心情:

    1. 零噪音
    2. 留白工作法
    3. 集體倦怠
    4. 過度努力

    前兩個星期其實有許多想分享的心得,像是參加了公司首度跨法人的超級Team Building活動,不小心當了第一個發表心得的人(新人總是可以比較任性XD)或是前往淡水參訪集團內的污水處理廠,參觀著廠區想著如何讓資訊更快速傳遞的事情…等。

    或者是陸續有朋友跑來說…「我也是忠實鐵粉,都有在收看妳的貼文喔!」可能因為這樣,發文變成一種「必然」時,突然想休息一陣子…不過,愛聊天的我似乎還是被制約了,又回來聊一下這個「留白」的心境。

    在「留白工作法」裡提到「時間小偷」這個概念,「在這個過載的年代,我們的資產可能變成負債」,這些乍看很正面的資產:幹勁、卓越、資訊和行動力,卻在過度使用後帶來衝過頭、完美主義、過載和無頭蒼蠅的風險。

    你過載了嗎?

    留白工作法

    資訊過載的時代,需要的是放鬆…

    給自己一點時間發呆吧,在捷運上把手機放下吧!看看別人穿什麼做什麼表情是什麼?在公車上把手機放下吧,看看街景的變化,新開的店、倒掉的店、數數多少人邊走路邊看手機?你不需要更多的資訊了,只需要一些時間給自己。

    一起放鬆吧!

  • 《是珍惜,還是逃避?》

    連假的最後一天下起雨來,對照前一天晚上又大又圓的月亮
    突然也覺得用下雨來收心也不錯!

    趕著圖書館中秋連休前,把連假時的精神食糧帶了回家
    想不到大家想看的都是「拋棄清單」這本書啊~

    最近生活中有多計畫,多到好像讓人生失了焦,
    看到「拋棄清單」這4個字就突然打中了什麼,馬上借回家看

    過往因為求學、工作、結婚、生子;過著幾乎每1~2年就搬家的日子
    每次搬家都是斷捨離大考驗(結果就是付更多錢請人搬家)
    當然也是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檢視跟無限迴圈

    罵自己為何愛亂買=>丟掉雜物=>搬家=>又買=>又要搬家

    也知道自己個性裡有點念舊
    搬家的家當一直有一個整理箱,放滿了從小到大的日記
    跟國中時喜歡的男同學送的木盒(>__<)
    而國中3年的聯絡簿跟從小到大的作文簿一直到去年搬家才清掉!

    為了「以後可能會用到」(然後根本沒有用過)當年國外念書回國
    寄了一麻袋的課本及筆記,到現在那個印著US post的麻袋還完整未拆躺在娘家儲藏室裡
    (掩臉狂奔…)

    也突然想到前兩年國中同學在Line群組貼出國中舊照,引來大家狂發舊照比賽
    結果我PO了一張國一時的手寫通訊錄成為冠軍!

    讀書心得分隔線

    變成囤物狂的「前」藝術先驅跟「被迫斷捨離」的整理專家
    同為掛念孩子的媽媽,當湊在一起會有什麼樣的火花?

    看著囤物狂與整理專家的大戰,看似囤物狂的藝術家反而對於人與人之的情感更加豁達
    整理專家可以對任何東西斷捨離,但卻無法處理自己與孩子間的矛盾而甘於被情緒勒索

    從不打不相識到惺惺相惜,整本書都在討論的是
    「放不下的是物品,還是物品背後的人?」
    「放著,並不是珍惜;而是逃避」

    至於我呢…斷捨離之路還很長,不過至少有一些很慢的進步
    自從養成去圖書館的習慣後就少買了很多書
    最近也在訓練自己用電子手帳,希望之後開始轉成不同的工具就可以少用一些筆記本

    不只是對物品,對於身邊的人、工作、關心還有過多的資訊
    慢慢學著說「我不需要,謝謝。

    結果一直說要斷捨離的自己,卻又碎碎唸這一大篇,看來我的修行之路還真長啊!

  • 記得你是誰-哈佛的最後一堂課part II

    3. 泰德羅教授:兩個真正的「我」

    泰德羅教授是在哈佛商學院教授商業史課程,在獲得終身教職之前,他曾在一次午餐時間跟一位名滿全校的人氣老師聊天,聊到教書要面對的種種挑戰…然後在他跟人氣老師說完,除了課要教得好,還得要保有自我後,老師的回答是

    不,你不需要保有自我–但必須做到表裡如一

    這句話對我來說,像是句當頭棒喝,讓我重新思考了自己是否也有這樣的問題;開始工作了之後,常常在思考「工作人格」這件事,有些人認為工作時需有專業,公事公辦;然後只要一脫掉了「工作關係」,與同事間就是陌生人,或者是外在形象很健康的藝人,最後被發現是個花心大少… 而泰德羅教授的建議是:「別把自我赤裸裸地帶進職場,創造並維持上班時的自己和居家時的自己之間的差別」而重點是,這個差異是很容易維持的…學著建立接近本性的外在風采是件一輩子都要學習的功課。

    4. 寇夫曼教授:容許下屬跟你作對

    雖然自己在職場還不到可以興風作浪的境界(咦?)但寇夫曼教授的這一句還是打中了我的心,在文中教授講到了一個他自己的親身經驗,他在某公司的業務副總裁時,有一天多關心了某營業所的存在意義,被認為是一種「指示」,兩星期後他就看到那個營業所被裁撤的公告,等他再去關心時,底下同事非常理所當然地回答「你那天這樣問,不就是要關掉它嗎?」,這也讓我想到有一次HR提了一個表單需求,就是因為大老闆在開會時說「我們在招募時要多思考XXX…」而收到需求的我只有滿臉黑線,而且這個需求還要「插案」,結果等HR回報MIS來不及改後,大老闆反而滿臉問號「我只是說要多思考,為什麼要改系統?」

    最近在看賈伯斯傳,看到史考利以「前百事可樂副總裁」的身份進到了蘋果,看到每個人都可以對賈伯斯的意見針鋒相對非常不習慣,而這卻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思維…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在史考利執掌了10年的蘋果,雖然銷售額翻了10倍,卻無法讓蘋果再次偉大,最後只能黯然離開。

    教授的建議是:常走出自己的辦公室,傾聽家人意見;第二個基礎是:親近第一線工作人員,另外容許別的同事向你挑釁,與你爭辯,跟你作對,這也是領導人的責任。

  • 關於人生

    前陣子與友人聊起人生,友人和我生日只差一天,在大學畢業那年補GMAT時認識組成讀書會,後來就同一年出國念書成為好友至今也就N年了(實在沒辦法寫出我畢業幾年了),這麼多年過去,我從少女變兩個孩子的媽,而好友還是一個女神級的美女,變成創投專家,過著頂客族的生活。而人生幾個milestone,竟然也都有命運般的巧合,前後年結婚,前後年各自在身體上出了很大的狀況,交換了好多人生的心得。而最近她又大病初癒,我們的結論是:「感謝自己特別的人生,讓我們更早體會別人體會不到的,然後做自己。

    再讀最後的演講

    因為疫情意外發現家附近的圖書館,最近幾乎天天去借還書,也把以前看過的書拿來再看一次,其中一本就是蘭迪.鮑許(Randy Pausch)的最後的演講,這本書其實在剛出版時我就買了,幾次搬家也就沒了蹤跡,當初看的時候沒有家累,沒有生病過,對裡面的故事反正就是一個「啊~一個很厲害的人然後一下就死掉了」而最深刻的故事竟然是他一個學生在準備投影做簡報時,當投影機突然燈泡壞了,而這位學生從容不迫從自己的背包拿出備用燈泡,拯救了自己的簡報。這個故事影響我很深,自此之後,我在做任何工作時,一定準備1個以上的備案及思考如何讓自己的報告能夠不受環境的影響。

    幾年前生了一場大病,在手術前想著自己的孩子一個4歲一個才剛滿1歲,到底自己還能陪他們多久?到底自己會在他們心目中留下什麼樣的印象?再讀最後的演講時,看到作者拋下的是3個稚齡的孩子,我幾乎從第一頁哭到最後一頁,實在是太令人傷感了。而這次重讀最有印象的故事呢?終於是一般人看到的那句:「磚牆的存在,是為了讓你證明自己的渴望」。

    關於人生

    初讀賈伯斯傳

    賈伯斯傳上市時,因為太厚了(又是這樣)一點都沒有激起我想要閱讀的慾望,而現在從圖書館借沒什麼壓力,再加上最近哪裡也不能去,反而多了很多閱讀的時間(笑),剛看完最後的演講再看賈伯斯的故事,突然感受到兩人驚人的相似處:壯年驟逝(胰臟癌)、創造了一個新世界(VR、apple)、留下子女、童年都極度調皮(美國小孩的調皮真的很誇張!)、對自我極度要求…

    賈伯斯傳真的太厚(到底要講幾次!)不建議從頭開始而是挑著主題略讀,全部略讀完再來細讀裡面有意思的篇章,看了最初調皮的事跡跟最後罹癌治療的過程,大家應該就能理解為何這兩本書有驚人的相似處。而對我來說最震撼的一段,其實是下面這張照片:

    極致的完美主義

    看完這張照片,大概就可以理解這位創意天才的人生了,因為沒有什麼家具看得上眼,寧可坐在地上也不妥協,這種人生是我幾輩子都無法想像的…想想自己平常在對格子對段落,挑剔錯字這種讓部屬覺得抓狂的小事,在賈伯斯面前大概也就是基本款吧(哪來的勇氣自比賈伯斯!)

    100天後會死的鱷魚

    從圖書館借這本書回來沒什麼特別的意思,只是因為「字很少」「小孩也能看」,借回來才知道原來這是本很有名的書(引申閱讀:為何一部鱷魚漫畫的完結,會讓日本網友全炸鍋?),這本書讓讀者用旁觀者的角度看了一個死期不遠的鱷魚,在死前100天所做的瑣事記錄。最後的演講跟賈伯斯,某種程度是「數著自己的死期,努力過好最後的日子」,而不知死期的人們呢?會怎麼過自己的生活呢?看著鱷魚先生一下子不敢告白,不敢想自己的目標(成為電玩覇主),心裡又是一陣酸…

    有些事 這些年我才懂

    標題是我最喜歡的作者小野在幾年前出的,和好友聊到最後,感謝著能成為彼此在人生道路上的陪伴真好,然後感謝自己很幸運比別人早很多(至少20年)就體驗了一些事情,然後更珍惜每一天的時光,有好友可以相伴,真的很幸福。

  • 記得你是誰-哈佛的最後一堂課part I

    悠久的最後一堂課傳統

    哈佛大學的每一科的最後一堂課,教授不上課不考試而是向學生分享一些自己的心路歷程,也許是一些生命中的奇特旅程,也許是向學生說出一些人生建議,這樣的一堂課,沒有分數沒有輸贏(想想能進哈佛要嬴多少人?)只有滿滿的感受,作者在哈佛商學院就讀期間也聽了很多這樣的演講,所以她收集了15個窺見人生百態的故事,集結成這一本書。就算進不了哈佛,看看哈佛教授的人生經驗,也能得到非常多的啟發。這本書再把15篇分做4個不同主題:

    1. 開拓視野
    2. 管理自我
    3. 領導他人
    4. 建立原則

    接下來,我想找幾篇來紀錄自己的心得(這樣就不用分15篇了)

    1. 翟庫馬教授:體會生命最脆弱的一刻

    翟庫馬教授熱愛登山,尤其是高難度的登山像是喜馬拉雅山,除了念書的時間,他就是在登山磨練自己,他的分享就是一次瀕死的經驗讓他體會生命最脆弱的一刻;我自己雖然只是郊山等級的小咖,但也登過台灣的幾座百岳,每次揹著重裝備登山都是我重新認識自己的時候,每次出發前的雄心壯志(要好好看風景,好好拍照)總是因為自己的體力不夠,最後只能集中思緒在眼前的那一步路,不敢去想後面還是幾千幾萬步。有一年跟朋友去登合歡北西峰,我參加的是北峰段,另一群是登完北峰再單攻西峰再回北峰才能下山,那天因為一出發沒有調好氣息再加上有點高山症,整段路非常辛苦。更想不到的是另一群朋友因為錯估形勢,時程大落後,只揹一天口糧及簡單的照明讓他們一路險象環生,幸好遇到同路的山友陪著,整團人花成幾小隊,清晨4點就出發的他們到晚上8點才回到登山口。更難想像的是,在自己安穩在松雪樓看著日出時,傳來奇萊山的山難消息,而命運捉弄人到什麼程度呢?那個罹難者竟是我的大學同學。而翟庫馬教授的結局一樣是命運捉弄,最後不幸在厄瓜多爾山間罹難,得年53歲。

    2. 雷波特教授:有時,人生就像是場荒謬的考試

    雷波特教授不但是哈佛教授,自己也是哈佛校友,他分享自己在大學期間修了一門動物學,期末考辦在淒風苦雨的冬天裡的大會堂(因為助教怕熱,還故意讓大門敞開,冷風冷雨一直灌入會場),考試方式是拿出一隻用布袋套住只露出兩隻腳跟1小截羽毛的動物標本,放在台前,不能摸不能打開布袋,就要大家寫出這隻動物的屬性等相關資料…。結果有同學承受不住這樣的壓力,就跑出了會堂…

    看到這段覺得很有趣,在大學時如果遇到這種情形應該也無法承受,但出社會10來年後再來看這段,也有些不同的感想,自己在當member時,被主管交辦比較研究型的商業分析題,常常覺得主管很過份(呃…)也想回一句「哪有這種assignment啊?」後來也就慢慢有一套自己的處理方式,換到現在要交辦工作給member時,也常聽到member回:「我不知道去哪找資料」或是最後告訴我:「我無法承受這種沒有標準答案的工作,我覺得我不適合…(哭著說要離職)」

    雷波特教授的建議:具備堅定的信心,在人生旅途中常常需在欠缺足夠資訊的情形下要做決策,甚至是在很短的時間內要做出決定,如果沒有足夠的信心(或中心思想)真的很容易走叉路。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