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涼好讀書

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

  • 精準成長 法則15:貢獻法則

    寫著寫著,居然也來到最後一章了,連續15週的週更,也打破了我所有的紀錄;雖然整個點閱率很普通,但至少已經有了開始,還是覺得非常開心。

    作者在最後一章講到要貢獻,就讓我想到亞當.格蘭特的「給予」這本書,也因為公司推行了Giver活動,也才催生了104Giver的種種活動,也因為實際參與了Giver的活動,讓我經歷了一場不平凡的旅程;從履歷診療室到線上模擬面試再到履歷面試講座,甚至拍了課程影片;在付出的過程中,反而覺得自己得到更多的收獲!本來只是幫忙看履歷,然後接到第一場邀約,再來是第二場第三場… 透過學員的回饋,讓我有了更多的信心,原來我也可以幫助別人!再來是為了要幫助別人,我也需要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作者提出了7個培養貢獻的態度,也值得與大家分享:

    1. 自私的人不懂播種
    2. 把人擺第一
    3. 別成為物欲的奴隸
    4. 別受他人掌控
    5. 別期望播種得收,卻收獲得多
    6. 關注培育,而非實現
    7. 高原期人們最終只會不滿

    其中我最有感觸的是第6點「關注培育,而非實現」,我們常講「自我實現」,卻不常聽到「自我培育」, 作者提出了自我培育的概念:

    自我實現從事物中受惠造就好心情為己
    自我培育借助事務服務他人伴隨好心情為人
    自我實現vs自我培育

    自我培育比自我實現更進階,更注重對他人的服務,也因為這樣善的循環,自我成長的力道才能得以持續,我將2022年定為「輸出的一年」,定期分享自己的心得,因為講好了要分享,就會鞭策自己要讀書要成長,另外也會更關注自己的每個行為及決定。

    當河流,不要當水庫

    開始做一些分享會後,有一次跟同事分享當Giver的美妙,我說只有輸入,就像是一個杯子一直裝水,裝到滿了,如果有些雜質跑進去,這杯水就臭掉了。所以除了要有不斷有活水的注入,更需要有輸出,才能讓源源不絕的活水從自己身上通過,而輸出的概念就是當Giver。作者用的比喻是當河流,不要當水庫也是一樣的意思。

    這幾年來也鼓勵了一些人來參加Giver的活動,與其說我貢獻了什麼,不如說我得到的遠比我貢獻的要多太多了,要謝的人太多,就謝天吧!(老梗)

  • 精準成長 法則14:拓展法則

    跳脫框架、思考與行動=>無限成長

    讀到這本書最後兩章了,開始有點捨不得(?)作者不斷地用自身的例子說明如何把自己推向高峰,而最重要及再三強調的重點即是:「改變思維與行為」,誰都想改變,誰都想有動作啊,但是為何坊間還是有非常多的書籍在教人成功呢?因為改變是痛苦的,但回想一下橡皮筋法則,要伸展才有用的小小橡皮筋,每天都在您我週遭提醒著我們勇於改變。

    改變思維與行為

    如果真的不知道從何開始(都看到第14章了,應該是有些改變了吧?)作者還是提供了幾項具體的實踐法則:

    1. 不要想努力,要思考做什麼有效
    2. 別問「我可以嗎?」思考「要怎麼做?」
    3. 不要光想一扇門,思考多扇門

    在職涯過程中,我最常押著自己想的事情就是「怎麼做?」幾個月前被交辦要建構出新的需求管理流程,從一開始的「怎麼又是我?」的負面心態,到「好吧!來想辦法」,再到現在,不只是有更好的管理流程,讓所有使用者及主管在同一個網站同步所有需求管理資訊,最近還開始對外輸出這套管理流程。雖然沒辦法一口氣就讓自己馬上轉換心態,但我的做法是這樣的:

    面對它:先找公司裡的其他主管,聊聊自己的功課,並且問問他們的想法及做法。這時其實心情還沒平復,也找找那些好朋友聊聊自己的心情,當然對方都會給我很正面的回饋,我也更了解別人怎麼做。

    接受它:當background research做得差不多,自己的心情也開始準備好進入到「好吧!這就是我的工作了,好好來接受挑戰吧!」這時開始動手做一些mock up及POC的小實驗,確定自己在正確的路上,但這段路真的很漫長,三不五時負面情緒會來擾亂一下,又會跑回去「怎麼又是我?」的自怨自艾心態。

    處理它:小小POC實驗開始有了成效,逐步放大scale,整個管理流程也慢慢得到共鳴,後續的迭代優化因為一開始架構時已經預先想好可能的選項,不管往哪個方向迭代,都仍在掌握中,也感受到有一套良好管理流程的威力。

    的確也像作者所講的,一路去思考「做什麼有效?」比埋頭努力要重要太多了,另外作者也提醒「任何事進行到一半,看起來都像失敗!」不要太快放棄也是不二法門。

    想拓展能力嗎?3步驟幫助你

    改變了思維與行為,自然需要拓展能力才能成長,作者提供了3大步驟:

    1. 不要只是重複,選擇能做及應做的事
    2. 不再只是符合期待,開始超越期待
    3. 不再「偶爾」做重要的事,要「每天」做

    職涯探索的課程裡,最常需要問學員的一個問題,每年過去,你增加的是「年」還是「資」?做5年一樣的工作,其實跟做1年沒有兩樣;如果一直覺得只有年紀徒長,這時就該作些改變囉!

    一起來改變吧!

  • 精準成長 法則13:仿效法則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時間來到第13週,讀到了仿效法則,找人來偷學是成長最快的途徑。在一個人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先以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為師,再到學校受教育,以同學老師為師;但不知道為何,很多學生一到職場,突然就停止了學習,一去探究,發現很多人以為「學校才是學習的地方,要有老師才能學習」,結果就是在職場成長停滯不前;作者也提出了時時要找導師來偷學仿效,而第一個步驟還是「閱讀」,學生時期我們看了這麼多的偉人傳記,某種程度也是一種仿效法則的呈現。

    幾本推薦的傳記

    在開始聊怎麼找導師之前,想先跟大家分享幾本自己最喜歡的傳記(我偏好第一人稱的自傳)

    • 別鬧了,費曼先生
    • 張忠謀自傳(上)
    • 富蘭克林自傳
    • 觀念:許文龍和他的奇美王國

    我小時候住在工業區,隔壁是資源回收工廠,有一次他們收到了一批童書,就轉送給我們家,而小時沒有任何書本資源的我,一看到書就馬上撲上去,興味盎然地啃了起來,像是15少年漂流記、格林童話…等,其中我看最多次的是「世界偉人傳記」,羅列了「牛頓」、「居禮夫人」、「史懷哲」…等,讓小時的我大開眼界;在牛頓的章節裡,我現在有印象的居然是作者強調牛頓是「發現」運動定律,而非「發明」,這是我第一次思考文字的奧妙;居禮夫人的部分,我一直有印象的是波蘭在世界大戰時間的角色及後來居禮夫人怎麼在很困頓的經濟下,努力做研究;她也是我小時候的偶像,一心想成為「諾貝爾獎得主」(我小時就知道自己不可能得化學獎,所以是期待自己得文學獎,哈!)

    該跟誰學,找導師的6大標準

    看完了自傳,回頭來說說作者在書中提的找導師的6大標準

    • 選擇典範無法「公私分明」
    • 好的導師得有時間
    • 找到有實務經驗的好導師
    • 智慧的價值
    • 好的導師是支持你的朋友
    • 改善人生的教練

    自己因為工作的關係,常常會跟公司的中高階主管有互動,而我常常做的一件事是…找對方吃飯。這樣的午餐約會,我會先準備一些題目,然後跟對方聊天,或許是自己正在執行的專案,或者是聽到對方在公司裡執行的專案,詢問對方如何執行。這樣的互動,有時就能聽到非常多的好故事,有時也因為自己有些好的反饋,也能讓對方有所收獲。

    作者書裡面的導師概念,對我來說進入門檻實在有點高,我不太敢想像自己能寫信或跑去跟一些業界導師聯繫請求能有見面的機會(我真的無法啊…),我還是先從自己的MVP(最小可行動方案)來實作,或許有一天機會來臨時,我一定會好好抓住導師不放的。

  • 精準成長 法則12:好奇法則

    本週來到第12法則,好奇法則;身為一個好奇寶寶的我,當然會好奇為何「好奇」可以成為成長法則的一部分呢?(好像繞口令XD)好奇法則跟法則4:反思法則有什麼不同?我的想法是這樣的,反思法則有更多的行動及修正,而好奇法則為「心態建立」的提醒。

    別鬧了,費曼先生!

    「別鬧了,費曼先生!」這本書是我小時候的愛書,某種程度也建立了我看待世界的態度,所以一看到「好奇法則」,就想到這個科學界的頑童。 而本文作者也舉此人為例,寫了很多的故事,小時候的書已經不知道丟到哪去了,但我一直記得幾個小故事,像是他會看著螞蟻搬家(我小時候也做過一樣的事),或是學日文的經驗(分析出日本人的性格,也讓我對學習不同語言背後的文化感到有興趣),或是有次他說朋友嗆他知不知道某種植物(或鳥?)的名字,他也只是笑笑說「與其知道名字,更想知道這種植物的樣貌及怎麼成長的」這讓我也開始在思考事情的時候,除了「What」,還多思考「How & Why」。非常建議大家去買來看看(現在不知出到幾週年紀念版了)

    培養好奇心的10大方法

    回到正題,作者又用10大(作者真的很愛10這個數字)方法,來教大家如何培養好奇心。

    • 相信自己可以發堀好奇心
    • 保有初學者心態
    • 問問題比給答案重要
    • 花時間與好奇的人來往
    • 每天學點新東西
    • 分享失敗
    • 停止尋找正確答案
    • 別自以為是
    • 問自己要如何辦到
    • 最後嬴得勝利的人是?

    問自己要如何辦到

    剛出社會的時候,我負責海外子廠的報價評估,一開始前手同事交接時有交待mail出去前要讓她看一下,想不到這一看就是一年多直到我離職,這件事情其實影響我很深遠,後來再換到新的工作,我決定改變方式,剛開始還是會讓前手同事看一下要寄出去的mail,後來我就直接詢問主管及前手,是否我能自行處理了。我改問自己「想要繼續這樣一直報告下去嗎?我要如何才能停止這些?」

    前幾年,因為工作進入穩定期,開始想做一些不一樣的事,我就開始思考,既然我很會主持會議,也很會講話,也許可以變成一名講師,但當時的我連一場課程都沒上過(部門分享會不算)怎麼可能?後來我就用幾年的時間,把成為一個專業講師的拼圖慢慢拼起來,居然也有些小成果。

    帶著好奇心去過生活吧,好奇心雖然能殺死一隻貓,但也能帶來成長的果實。

  • 精準成長 法則11:取捨法則

    「取捨」這兩個字,在第一次被指派去把預算EXCEL VBA導入成一個預算系統時,當時Project Sponsor是整個後勤單位的大主管,每次看到我在為了規格在煩惱,他常常告誡我的話,不只系統功能要取捨、主管的意見要取捨,甚至人生的許多抉擇都是取捨。

    為何取捨這麼難?作者說因為大家面臨的不只是「取捨」,而是「成功的可能與對失敗的恐懼」,是啊,如果知道眼前的決定一定會成功,自然也不需要取捨吧!既然如此,該如何面對取捨呢?

    面對取捨,先問自己兩個問題?

    1. 這次取捨的利弊是什麼?
    2. 是單純體驗改變,還是在改變中成長?

    這本書既然都叫精準成長了,精準的概念不就是要去除不必要的雜訊,專注於必要的事項上面?回想自己幾段的職涯轉換,幾乎也伴隨著取捨的決定,我也在「職涯探索與個人品牌建立」這堂課中,把「捨」放進職涯探索的六大祕笈裡。

    2012年,算是人生很痛苦的一年(是的,取捨真的很痛苦!)也因為自己把預算管報系統完成了,讓本來需要一個人力做的工作,變成不再需要這麼多人力,所以主管便打算調我去做子公司會計,而這完全不是我要的工作,後來思考了一下,決定離開財務單位,專職導入系統,才有現在的我。

    5大方針決定該奮鬥還是該放棄?

    回答完了取捨時的兩大問題,作者又追加了5大方針,幫助大家思考如何做出決定:

    1. 放棄今天的財務安全,換取明天的潛在機會
    2. 放棄當下的滿足,換取個人成長
    3. 放棄「求快人生」,換取「美好人生」
    4. 放棄安穩,換取人生意義
    5. 放棄單純加法,換取加乘效果

    大部分的道理其實都不難,最難的其實就是行動啊!而我最想提的是「求快人生」這個項目。

    人生不是快時尚

    最近幾年快時尚當道,什麼都是快快快,連影片都變成短影片才有人氣,因為大家已經沒有辦法靜下心來思考,一個事件發生,大家先衝去找懶人包,人人都是一日疫情專家、軍事專家…這樣的氛圍也影響了人們看待自己的態度–「只想求解」,所以在各大論壇常看到「考公職還是去上班?」「另一半有這行為是否該分手?」各式求快解的問題。我在「建立個人品牌」的課程中,展示了一個用時間堆砌出來的個人品牌發展史,一開始也先跟學員說「個人品牌不是追求一夕爆紅」,因為一般人提到「個人品牌」,腦袋想的都是網紅KOL,大家急於找到一個品牌,然後打造它;殊不知自己早就活出了一個品牌還渾然不知。

    本週的課題也好難,祝福大家取捨出自己的道路,勇敢向前行。

Back to top button